科技成果转化的"招投标"模式
科技成果转化的"招投标"模式
科技成果转化,是创新创造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。我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,从政策、资金等多方面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。
不久前结束的首届中国创新挑战赛,为成果转化的“市场导向”提供了全新注脚。这场由科技部火炬中心主办,在成都高新区、绵阳高新区设有2个赛区(全国共7个)的比赛,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运营模式——企业“招标”征集技术需求的解决方案,研发团队“竞标”求合作。
大赛遴选出28项技术需求公开征集解决方案,其中7项技术的供需双方现场签订合作协议。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认为,挑战赛签约合作成功率非常高。
挑战赛背后有何秘诀?它会带来哪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思路、新探索?4月11日,记者带着问题走访了川内2个赛区的参赛企业与研发机构。□本报记者 熊筱伟
带来新思路 以企业需求引导供需对接
整个四川零点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,只有一间厂房。这家绵阳高新区企业不得不在车间角落隔出一小块空间来办公。4月11日上午和记者见面时,该公司副总经理万学兵自嘲规上企业是他的“远景目标”。
远景,不是没想过拉近。3年前企业计划转型做高端无线工业通讯设备,却在关键技术上“卡了壳”,“无线产品能做出来,但抗干扰能力不行,工人在旁边烧电焊,信号就断了。”万学兵也曾拜访绵阳市内几家研究单位,却要么被告知没这技术,要么被怀疑是骗子而没了下文。
“不知对接谁”的焦虑,被挑战赛轻易解决。技术需求发布后,3家国内顶尖研发团队拿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,包括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团队、参与全球第一个工业无线标准制定的上海团队……“技术都没问题,价格也合适。”万学兵说,几经选择,拟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签约。
挑战赛为何如此有效?在他看来,靠的是政府号召力,吸引到确有对接意愿和能力的科研成果供需双方,“对接渠道搭好了,双方自己谈就行。”
同一问题,合作另一方有不同答案。11日中午,记者电话联系上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成员杨祖业。这位参加过不少成果对接会的研究者认为,除了提供对接渠道,更重要的是有效避免了盲目对接——赛前企业公布了需求的性能指标,他和同事据此掂量选择有把握的项目下手;耗时约1周按需求指标调整已有技术。“比起企业啥需求都不知道,或没时间做准备的对接,大赛的对接要精准、有效得多。”
有号召力的对接渠道、有效的对接方式,都是具体举措。承办方之一、绵阳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董泓认为,关键是对接理念的转变——过去科技成果交流会、推介会多是政府主导,现在加了4个字“市场运作”,“政府只是搭平台,对接什么、谁来参加则不由政府过多干预,而紧紧围绕企业需求组织对接”。
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,企业需求导向的“挑战赛模式”在促进科技成果供需双方精准对接中效果良好,将在今后科研成果对接和转化活动中推广运用。
引发新探索 由市场决定科技计划项目
4月11日下午,记者乘车前往挑战赛另一赛区——成都高新区,当地参赛企业、成都中科大旗软件有限公司的会议室桌上,还放着印有“首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拾万元支票”的纸板。“是颁优胜奖那天提供技术的研发单位得的,他们忘在这儿了,说等下次领钱时一起来拿。”公司负责人彭容说。
下次领钱是指什么?记者不免有些疑惑。“赛前高新区说过,挑战赛上达成合作的项目,将被纳入今年政府科技计划项目支持范围。”彭容说,和10万元奖金相比,这对研发单位来说这才是“重头戏”。
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证实了这一说法。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,对通过创新挑战赛达成合作意向、实实在在推进合作并取得良好成效的项目,将被优先纳入省科技厅相关科技计划项目支持范围,获得相应财政资金扶持。
这不只是激励参赛的手段,过程本身也是目的——利用挑战赛筛选出市场需求,尝试由市场机制参与决定科技资源配置。“过去是专家制定计划,难免导致有些项目和市场需求错位,研发出来转化不了。”一位业内人士表示,科技计划项目跟着企业需求走,有望从科研成果供给源头解决供需错位问题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。
记者手记
挑战赛背后的“常识”
挑战赛的成功,再次提醒我们一个“常识”: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定律,对科技成果转化同样有效。
政府的大力扶持必不可少,但科技成果转化本质上仍是一种市场行为,必须遵循一般市场机制,包括供求机制、竞争机制、价格机制等。一个简单的道理,如果项目非常有市场前景,企业也会主动做、抢着做;如果项目没市场前景,企业不肯做,政府再怎么扶持也是徒劳无功。
政府要做的,是如何让市场机制运转顺畅。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,这方面需要做的还有很多,包括赋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机构和个人相应的市场主体权利、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中间商服务体系等体制机制的“修补”工作;从源头上引导除基础研究之外的科研选题瞄准市场、搭建更多行之有效的对接平台等“引导”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