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城市美容:保洁招投标 须除4只“拦路虎”
11月12日,走在南京江宁区小龙湾路,记者明显感觉到这里的道路比别的地方清爽——一年前,这里是南京市首条保洁权招标道路,如今,它已是全区4条“文明示范路”之一。
几天前,南京宣布加快环卫改革步伐,从明年起把所有道路拿出来面向市场招投标。而此前,各区已选择了部分道路进行“保洁权招投标”试点。
政府环卫部门把自管自办的道路保洁拿出来,到市场去招投标,南京并非第一家。2002年,徐州市开始试点保洁权市场化,2010年实现了市区主次干道保洁全部招投标;在无锡,保洁市场上已有十几家主体,其中四成是民营企业。
一向由环卫部门独家承揽的城市道路保洁,为什么要推向社会?
提高管理效率,是最重要的考虑。南京江宁区清洁卫生管理所办公室主任王孝斌说,以前,环卫所既是裁判员,又是运动员,道路清扫得怎么样,环卫所自己说了算,一旦管理不到位,就会出现“工资待遇拉不开”、“干多干少一个样”等问题。“管、干分离后,把过去政府部门直接作业服务变为花钱购买服务,有利于集中精力当好裁判员,提高道路保洁质量。”
“保洁公司都是通过招投标进来的,干得不好就会‘扫地出门’,谁还敢马虎大意?”南京暄洁公司副总经理王志林坦言,没有压力,保洁服务质量就没有保证,“相对而言,我们公司保洁人员如果不认真干,就可能辞退。去年公司进驻南京之初,聘了30名保洁员,一年下来,因为考核不合格,清退了十多名。”
保洁市场化,还有利于降低保洁成本。江宁区城管局环卫科科长付为民说,去年11月,暄洁公司拿下江宁区13条道路、5处广场的保洁权,中标价格比区环卫部门的测算少了40多万元。
正因为“保洁市场化”有此优势,各地都试图推进。而在采访中记者发现,前行路上还有不少“虎”,要想真正尝到甜头,必须扫除“拦路虎”。
“第一只虎”,是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。从自己办到服务外包,最大的问题是市场发育不足,尽管搞了招投标,而行业缺乏新的进入者,中标的往往还是那些企业,容易产生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。正如省社科院经济所博士李洁所言,如果中标的企业都是以前那几个“自己的孩子”,干好干坏都舍不得打,保洁质量和效率怎么提高?他认为,克服这种现象,在于加强监管。
市场的区域分割,是妨碍保洁招投标的“第二只虎”。徐州市城管局环卫处业务科长许荑介绍,由于各地环卫经费投入标准不一,保洁市场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性市场。比如,南京的街巷环卫作业经费的定额标准,是每平方米每年7元,而徐州仅为3.03元,南京企业如果进入徐州保洁市场,人工、机械化作业及管理成本都可能不适应,“2003年以来,没有一家外地企业进入徐州保洁市场,就是有这个原因。”
推行保洁市场化的第三只“拦路虎”,是准入标准和竞争壁垒。目前,为保证招标质量,各地对于市场主体的企业规模、注册资金、保洁能力都有要求。徐州规定,参与招标企业必须有200万以上注册资产,机械清扫能力必须达到总清扫能力的20%以上;无锡规定,参与投标的清扫公司注册资金要达到100万,清扫运输企业注册资金要达到300万,作业车辆需达3台以上。设置了门槛,当然是为了保证保洁质量,而门槛过高,就会将大量企业挡在“保洁权招投标”之外,影响竞争效率。
此外,原先的环卫人员怎么安置,是阻滞保洁权市场化的重要因素,也是一只“拦路虎”。据悉,南京市有1万多名环卫工人,若考虑保险、工龄补偿等安置需要,预计需投入数亿元。而在推行市场化的过程中,南京、徐州都将“全员接收原有保洁员”作为企业中标的条件之一。能不能消化好原来的人员,这是很多企业在“保洁权招投标”面前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