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投标缺陷致常用廉价药消失
北京商报讯(记者 刘亚力)药价虚高问题成为医药界代表“两会”期间热议的话题。 对于业界以前的说法“药价虚高是由于流通环节过多导致”,在“声音·责任”2014年全国医药界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座谈会上,全国人大代表、重庆天圣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群认为,现在药价虚高,廉价药陆续减少,不只是流通环节过多造成的,还有部分原因是由药品招投标制度引发。
据了解,药品招投标采购制度在中国从地方探索试点,再到全国性推广已经将近20年。1993年,河南省探索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,1995年受到卫生部表彰。2000年6月,国务院全面规划部署“三项改革”(即医保、医疗和医药的体制改革),药品招投标采购被纳入其中。此后一年多时间里,卫生部等五部委联合发文,国务院也下发专门通知,该制度政策框架至此基本形成。
药品集中招投标采购最初实行的政策目标是什么呢?一个公认的说法是,为了规范药品流通秩序、降低药品费用,时隔四年后药品招投标却颇遭非议。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,药品招投标过分强调低价使得廉价药消失。基本药物招投标价低廉,企业为了拿下竞标,价格定得比较低,拿下竞标后发现利润低,就会减少生产量,导致廉价药在医院很难买到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承德颈复康药业集团董事长李沈明认为,中药的价格问题是所有中药企业近几年很头疼的一件事情。医改进行了五年,恰恰这五年是中药材连续涨价的五年。企业常用的中药材400多种,有100多种涨价,真是苦不堪言。历经几年的时间廉价药不断在消失,比如三黄片、牛黄解毒片、VC等辅药基本上都已消失。
刘群认为,招投标把价格招得低了,很多企业没法生产。比如说,“板蓝根9分钱一包,板蓝根20包一块多钱,能做得出来吗?那肯定是假的,药品招投标压低价格导致了廉价药品的消失和产品的劣质化,这使得老百姓对传统药越来越不信任”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淑清认为,现代化厂房、进口设备以及人员成本都在增加。不光是中药材涨价,“我们科研人员有200多人,科研楼有1万多平方米,生产过程中的工艺都非常严格。新的药品要靠科研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培养,现在说降价真的没办法生产”。
廉价常用药的消失致使医院不得不用高价药,直接导致了医疗费用虚高。刘群建议,改变药价虚高的问题,需要改善现有的药品招投标制度,增加药品质量的权重,还要对流通环节进行监管。建立全药品电子监管体系,监管药品的价格和质量,要在网上全流通监管。